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领航新时代 奋力开新局 |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1-05-28 08:07

自2016年启动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以来,武夷山国家公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行最为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为国家在集体林区、重点旅游区域建立国家公园探索出“武夷山样本”。图为武夷断裂带峡谷内云雾缭绕,村庄若隐若现。 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摄

古树掩映,青瓦木廊,跨过流水潺潺的龙河漫水桥,便到了重庆市丰都县三建乡绿春坝村。每逢周末,这座巴渝古村落的游客总是络绎不绝。

绿春坝村这个曾经只有16人居住的古村落,经过生态修复和人居环境改造,成了远近闻名的“最美乡村”。在2020年美丽乡村博鳌国际峰会上,绿春坝村被评为“2020年度中国十大最美乡村”。

据三建乡乡长任正义回忆,改造之前,保家楼古村落不仅水土流失严重,房屋年久失修,而且村里产业薄弱,村民一度陷入贫困。围绕生态优先、农旅融合的发展思路,三建乡把保家楼打造成传统古村落,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村民脱贫增收。

绿春坝村前的龙河,自东向西流经8个乡镇后汇入浩浩荡荡的长江,是长江右岸一级支流。污染最严重时,龙河部分河段水质低至劣Ⅴ类。

为了构建人水相宜生态保护体系,丰都县取缔了龙河石板水库内1.4万平方米养鱼网箱,全面关闭禁养区和限养区内的55家畜禽养殖场,对28家涉河工矿企业整体关闭搬迁、集中入园。该县还开展河库“清四乱”专项整治,全面做好生态修复,拓展动植物栖息带,对拆迁建(构)筑物后的1.95万平方米区域进行补植、补造,并整治小水电站,恢复生态基流。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现在,龙河两岸沿线栽植乔木1万多株,村内河岸绿、岸线美。

市民和游客可以沿着健身步道散步,还有机会看见野生猕猴、鸳鸯等国家级保护动物。

绿春坝村建成了环境优美的古村落1座、现代美丽村落5座,全村森林覆盖率达95%,挂牌保护古树10棵……村容村貌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民宿经济”也在这里起步,一些外出村民纷纷返乡开起农家乐,也有人腾出自家长期闲置的老屋,交由民宿公司统一经营。

当破旧老屋成为雅致民宿,撂荒坡地成为花卉基地,半百老农成为时髦股东,“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不再是奢望。而到2025年,我国乡村自然生态将得到全面保护,乡村绿化美化程度明显提高,村庄绿化覆盖率稳定在32%以上,建成2万个国家森林乡村和一大批地方森林乡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共识和呼声。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把“污染防治攻坚战”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随着“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等内容被写入党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也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5月18日,福建省三明市在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沙县区夏茂镇俞邦村举行三明林业碳票首发仪式,发放首批林业碳票5张,共计碳汇29715吨。

村里一棵树没砍,就卖出了14万多元,常口村党支部书记张林顺激动不已。

让常口村获得收益的碳票,其实是以林木生长量增量为测算基础并依据计量办法换算成的碳减排量,以“票”的形式发给林木所有权人,把“空气”变成了可交易、可收储、可贷款的“宝贝”。

张林顺告诉记者,20多年前,常口村还是“三无”村,没有水泥路,没有新房子,甚至没有能亮的路灯。当时,一家木筷厂相中了村对岸这片山,报价超过10万元。这样的价格,对于村集体收入不足3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不足2400元的常口村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但众人深知一旦砍掉林木,恢复原样至少需要几十年到上百年。

早在1997年,常口村的村民们就将“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嘱托融进村规民约,并刻在了石碑上:“绿水青山,金山银山,永续利用,惠泽子孙。”

20多年守山护林,常口村走出了一条以“绿”生金的发展新路。村里发挥绿水青山优势,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引进生态农业,发展生态漂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想要守护好绿水青山,也要让农民参与进来,让老百姓得到利益。

作为全国集体林区改革试验区,三明市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先后三次林改,基本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股权变股金、林农变股农”的转变。2019年,率先在全国开展林票制度改革试点,开启第四次转型升级。

三明市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如今,三明市的森林覆盖率近80%,是全国最“绿”的地级市之一。该市林业局副局长陈美高介绍,三明将积极探索林票、碳票和碳金融等多元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更多“空气”变成“真金白银”。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从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到实施保护天然林、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保护重大工程,再到开展排污许可、实行河湖长制、禁止洋垃圾入境,“十三五”时期我国成为世界上污染治理力度最大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进一步擦亮全面小康的绿色底色。

2020年,全国337个城市中,202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占59.9%,比2015年提升30.5个百分点;优良天数比例为87.0%,比2015年提升5.8个百分点。全国地表水1940个水质断面中,Ⅰ-Ⅲ类比例为83.4%,比2015年提升17.4个百分点;劣Ⅴ类比例为0.6%,比2015年下降9.1个百分点。

据生态环境部5月26日发布的《2020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20年全国大气和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海洋环境总体稳中向好,生态系统格局总体稳定,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的积极变化。

新发展阶段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像保护眼睛和对待生命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为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更大贡献。